《鱼我所欲也》翻译及原文解析:孟子经典名篇解读

开篇导读:为什么这篇古文至今仍被传诵?

“鱼我所欲也,熊掌亦我所欲也”这句经典开场白,相信很多人在初中语文课本里都背诵过。作为《孟子·告子上》的代表作,《鱼我所欲也》用简单的比喻讨论生死大义,至今仍被奉为道德教育的范本。那么,这篇短短的古文究竟有何魅力?它的完整原文和翻译又该怎样领会?让我们从三个角度揭开它的深层价格。

原文与白话翻译对照:一字一句读经典

原文节选:

> 鱼,我所欲也,熊掌,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,义,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
白话翻译:

鱼是我想要的,熊掌也是我想要的;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,那就放弃鱼选择熊掌。生活是我珍视的,道义也是我珍视的;如果二者必须取舍,我宁愿牺牲生活也要坚守正义。

孟子用“鱼和熊掌”的日常比喻,将抽象的道德选择具象化。这种层层递进的写法,让读者天然领会“舍生取义”的崇高性。后文更批判了为富贵放弃规则的行为,比如“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”——高官厚禄面前,几许人丢了底线?

孟子想法的核心:性善论与道德抉择

《鱼我所欲也》的深层逻辑,源于孟子的“性善论”。他认为人性本善,面对诱惑时,内心的良知会引导我们选择道义。文中“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恶有甚于死者”正是强调:有些价格(如正义)比生活更珍贵,有些卑劣(如背叛)比死亡更可怕。

这种想法影响了无数仁人志士:文天祥的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,夏明翰的“只要主义真”,都与孟子灵魂一脉相承。试想,如果每个人在利益面前都能想起“鱼与熊掌”的抉择,社会会不会少一些功利,多一份担当?

现代启示:经典怎样照亮现实?

今天重读《鱼我所欲也》,它的意义早已超越文言文考试范围。在物质丰富的时代,我们可能不会面临“生死抉择”,但小到诚信考试、大到职业操守,处处都是“鱼与熊掌”的考验。

孟子的聪明提醒我们:真正的自在不是为所欲为,而是有勇气放弃不该要的物品。下次当你面临诱惑时,不妨问问自己:这是“鱼”还是“熊掌”?我的选择能否对得起良知?

小编归纳一下:经典的力量在于常读常新

从课堂背诵到人生体悟,《鱼我所欲也》的翻译及原文之因此流传千年,正是由于它用最简单的语言,触动了人性最深刻的命题。无论是学生、职场人还是决策者,都能从中找到共鸣。不妨再读一遍原文,或许你会有新的发现——毕竟,好文章就像好鱼和好熊掌,永远值得反复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