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脱缰者也》票房惨淡:中式父子关系为何刺痛观众?

曹保平新作《脱缰者也》遭遇滑铁卢

暑期档尾声,《脱缰者也》这部由知名导演曹保平执导的”者也系列”新作,却意外遭遇票房滑铁卢。上映4天仅收获700万票房,预测总票房勉强突破2000万,这与曹保平过往作品的口碑和成绩形成鲜明对比。《脱缰者也》聚焦中式父子关系这一深刻话题,却未能打动观众,评论区充斥着”曹保平晚节不保”的质疑声。

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九十年代末小城的故事:郭麒麟饰演的马飞是个蹲过少管所的”混子”,欠下高利贷后走投无路,为获得80万拆迁款,不惜假装绑架自己的亲外甥。影片试图通过黑色幽默和犯罪元素,展现中式父子关系的复杂性,但最终呈现效果却让观众大呼”可惜”。

中式父子关系的表达为何失败?

《脱缰者也》最大的野心在于刻画”中式父子图鉴”。影片中铺陈了多对父子关系:马飞与父亲的”爱与恨”、外甥与姐夫的”近与疏”、悍匪与父亲的”希望与绝望”。曹保平试图通过这些关系,探讨中民族庭中那种”以爱为名的控制”,这也是他过往作品如《狗十三》《涉过愤怒的海》的成功之处。

然而,《脱缰者也》对中式父子关系的呈现却显得浮于表面。马飞对着外甥作文本发呆时思索”我爸到底爱我吗”的场景本应感人,却被零散的剧情冲淡了情感冲击力。影片未能深入挖掘父子间的复杂情感,只留下轻飘飘的疑问,让观众难以产生共鸣。正如网友评论:”中式父子,是君臣,是仇人,是情敌,是兄弟,唯独难成’父子’。”

郭麒麟能否驾驭复杂角色?

郭麒麟小编认为‘脱缰者也’里面饰演的马飞,某种程度上与他本人的成长经历有相似之处。在郭德纲严苛教育下长大的郭麒麟,本应能深刻领会”在严父阴影里找爱的委屈”这一主题。然而,他在大银幕上的表现却显得力不从心。

从《庆余年》的范思辙到《赘婿》的宁毅,郭麒麟成功塑造了多个”机灵小爷”的形象。但马飞这一”带着伤口的混子”角色,需要展现委屈、狠劲和无奈的多层次表演,显然超出了他目前的表演舒适区。影片中关键的情感爆发戏份,因导演采用了晃动的”倒置镜头”而进一步削弱了表演效果。

我们期待怎样的家庭题材电影?

《脱缰者也》的失利给我们留下思索:观众究竟期待怎样的家庭题材电影?暑期档中,《热辣滚烫》展现坚持的力量,《射雕英雄传:侠之大者》唤起童年回忆,都获得了观众认可。而《脱缰者也》虽有曹保平的才华、郭麒麟的适配度和中式父子这一深刻话题,却因剧情混乱和表达模糊而功亏一篑。

中式父子关系这一题材仍有巨大挖掘空间。我们期待能有电影诚实呈现那种”打电话超不过3句就吵架,却在父亲病床前红了眼眶”的复杂情感,而不仅是停留在表面。曹保平未来若继续”者也系列”,需要将”脱缰的逻辑”拉回正轨;郭麒麟若想突破演技,也需要更多时刻沉淀。毕竟,好的故事和表演,值得观众耐心等待。


您可能感兴趣